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章 知己难求

作者:爱是生命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刘陶内心十分钦佩李膺的人品,为他的壮举所激奋,他特意选择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精心沐浴后登门拜望他。到李膺府门前,仆人让他稍候片刻,然后进去禀报。李膺看过他的刺,也就是名片,得知是小有名气的太学生刘陶,同意他拜见。

    刘陶进来后,施礼,李膺见刘陶身材伟岸,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声如洪钟,举止彬彬有礼,心生几分喜欢。李膺暗自猜测他在这种恶劣天气来拜望他的原因。

    他长叹一声,说:“当今朝政遭到阉党左右,刚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你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历练不足,我劝你还是莫要涉足政事,以免自讨苦吃,其实,你在太学饱读诗书,完全可以到书院谋取一个教职,或者当个私塾先生以一己才学换取束脩,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夫虽然惩办了几个不法宦官,对震慑恶徒起到一点点效果,但却使众多宦官更加抱成一团,我总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吧,再说,他们吸取教训后,变得更加狡猾,轻易不会露出破绽。

    没有把柄,我感到无能为力。他们如苍蝇一般时时刻刻同陛下在一起,讨陛下的欢心,不时进些谗言,我总不能也时时刻刻监视这些阉党吧——在我的面前是一堵墙,一堵无形的无比坚固的墙!难啊!实在是难啊!”

    刘陶听后,满腔悲愤,心想这些搞阴谋诡计的阉人为一己私利竟然不惜扰乱社稷,祸害忠义之士和黎民百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怒瞪双眼,眼光似火,紧咬钢牙,格格有声,

    他忍不住站立起来,义正词严地说:“大人,您知道我为什么在今天拜望您吗?今天风雨交加,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当今世道不正像这恶劣的天气一样,让善良公正之人无法立足了吗?

    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大人仍不改自己的气节,能遇见大人,陶三生有幸,社稷有幸,百姓有幸!大人刚才所言实为小人着想,但是大人没有替朝廷着想,没有替黎民百姓着想——这不像是大人说出的话,不是您的本意,违背了大人的赤子之心——朝廷有难,阉党横行,此时更应有众多忠诚之士不惜捐躯为国为民力挫奸党,直至扫除阴霾,方才有阳光普照,河清海晏之日,为达此目的,哪怕飞蛾扑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李膺听了刘陶这番掷地有声的话,非常感动,他已在内心将刘陶视为知己。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置身宦海多年,他阅人无数,其中不乏佼佼者:刚正不阿者有之,才华横溢者有之,胸怀大志者有之,能言善辩者有之,风流倜傥者有之……但是像刘陶这样既有才学又有家国情怀且刚勇无畏的青年才俊实属凤毛麟角。

    他油然对刘陶产生一种老牛舐犊般的感情。他要提携他,保护他,指导他,使他尽快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不,他会超越自己,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自己应该倾心栽培他——不只是为了他的锦绣前程,更是为社稷黎民作贡献。他不禁深情地慈爱地注视着眼前这位年轻人。

    由于刘陶路上淋雨受凉,他禁不住用衣袖掩面轻轻打了个喷嚏。李膺见状,猛拍自己的脑袋,用充满歉意的口吻自责道:“哎呀,你看看我,真是老糊涂了,光顾着说话,没有留意你的后背被雨淋湿了,来人,快快为吾弟更衣。”

    刘陶赶紧婉拒,李膺的话让他倍感温暖,这已经足够。他向李膺施礼道:“承蒙大人厚爱,陶没齿不忘,大人的尊衣,陶实在不敢造次穿戴,大人心意小人领受,恳请不要为我更衣。”

    李膺听后,说:“贤弟不必拘礼,这样吧,你先将湿衣脱下,换上我的衣服,我让仆人用火将湿衣烤干,然后再更换。”刘陶心想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不再推辞,仆人为他更衣后,将湿衣拿去烘烤。刘陶换上新衣——一件直裾衣,这种衣服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霎时,刘陶不仅身上感觉很温暖,内心也热乎乎的。李膺担忧他受凉,立即叫仆人熬来一碗姜汤让刘陶喝下。

    刘陶心想:我只是一介书生,家境一般,父亲是小小的县丞,承蒙县令的推荐,郡太守的考察得以进入太学,成为博士弟子。如今得到李大人的赏识,实属三生有幸。

    想到这里,他激动起来,于是放下碗,按照礼仪,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准备拜李膺为义父。李膺见状,没等他将整套的礼节行完,赶紧婉言阻止他。

    李膺诚恳地说:“贤弟,你我志同道合,属忘年交,不必行此大礼。你我志向相同,这就足够了,不必拘泥形式,其实,为了我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我们今后不必亲密交游,以免牵连贤弟。”“牵连?”

    刘陶心想:李大人深受陛下信任,难道会发生变故,否则,他怎么说我会受到牵连呢?李膺通过刘陶迷惘的目光觉察到他的疑惑心理,长叹一声说:“陛下目前虽然重用我,但他的近侧人多嘴杂,正如诗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太史公书》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消骨。陛下的心不似磐石,不可能坚韧不拔,况且身边奸佞之臣的谗言,阉党的流言蜚语,陛下怎能不受影响。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功勋卓著。

    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其叔剖视其心,比干64岁殁。

    我的能力才华贡献背景等等均不可与这位‘亘古第一忠臣’同日而语,树小根浅,岂能抗击狂风,膺身在其位,如履薄冰,感到为朝廷效力的时间无多也——”

    李膺的语调越来越低沉有力,脸色越来越凝重坚毅,目光越来越坚定锐利,棱角分明的脸上显露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气质、不屈风骨。

    李膺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寒风中从阴暗的空中飘落下的潇潇冬雨,眉头紧锁,但他哀而不伤,忧而不愁——他为奸人作祟、朝廷暗弱、黎民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但从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忧愁苦。室内静谧,气氛肃穆,但刘陶觉得亲切温暖,李膺对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小人拒之千里,但对情投意合志趣相投者视如手足。

    刘陶环视四周,不禁感慨万千,李膺身为堂堂司隶校尉,可是家中摆设十分简陋。洁净的厅堂上除了席、案、屏风、散发黑漆光亮的兵栏——上面的宝刀不染纤尘,寒光逼人,还有就是悬挂在中堂上的一幅隶书:“遵霓雾之掩荡,登云涂以凌厉;乘虚风而体景,超太清以增势。”

    刘陶知道这是班固《览海赋》中的话,文意豪迈,气势如虹,力有千钧,宏大出尘,加之隶书书法工整、精巧,笔画轻重顿挫富有变化,书、意、句相得益彰,堪称精品,不愧是主人品行节操的绝佳彰显。这句话是他素来十分欣赏和喜爱的一句话,能在李大人府上见到自己钟爱的文字他感到格外的亲切,忍不住轻声念出来……

    此时,他也思潮翻滚,但与李膺有所不同的是,他越发地钦佩李膺的超凡人品——他的祖父李修,安帝时任太尉。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自己担任司隶校尉——这个职位的由来可以上溯到大概三百年前——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后来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

    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不难看出,此职位颇有实权,不是股肱之臣休想担任。家世非凡,且身居如此炙手可热的职位,却几乎家徒四壁,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李膺从他的祖辈父辈手中继承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铮铮铁骨,清廉之风。龙腾小说免费小说阅读_www.ltxs.me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