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09 以工代赈

作者:鲇鱼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一g一一一>

    『笔下文学    】

    其实地震刚发生十五分钟,有关地震的电报就被递交给了秦致远。

    说实话,有那么一瞬间,秦致远恨不得肋生双翼飞到东京,把吉拉尔丁从那个人间地狱里救出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秦致远才明白吉拉尔丁对于她有多重要,那个曾经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已经成为秦致远无法割舍的家人,是秦致远对这个时代最初的牵挂。

    米夏表现的更失态,当得知东京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米夏居然破天荒的向秦致远提出请求,请求秦致远马上把吉拉尔丁撤回来。

    秦致远虽然明白要求吉拉尔丁回来多半无果,也还是顺着米夏的意思要求吉拉尔丁撤回兰芳。

    果然,吉拉尔丁拒绝撤回兰芳。

    吉拉尔丁的理由很充分,现在的日本正处于社会变动的关键时期,天皇的死亡使得日本社会失去了精神支柱,兰芳政府正应该乘虚而入,获得大多数日本人的认同,现在撤离日本实在是得不偿失。

    况且杨楷在大地震中严重受伤,现在无法处理事务,如果从兰芳国内临时调来一位司令,势必会因为不熟悉情况而错过这个获得日本人认可的最佳时机。

    向秦致远说明情况之后,吉拉尔丁马上就率领军队和“秦军团”成员开始抗震救灾。

    其实普通民众对这种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灾的抵抗能力非常低,很多普通人或许穷极一生,所有的财产都集中在那个房子里,这一次地震下来,差不多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对于东京市民来说,开展自救不成问题,难的是灾后重建,东京市民实在是没有能力。

    兰芳和日本作战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东京大轰炸,当时差不多把东京毁了一遍,其实东京在地震前刚刚恢复了点人气儿,结果在这次地震中再次消耗殆尽。

    地震倒是帮了吉拉尔丁一个大忙,前几天关进监狱里和关在新闻街的那些天皇的拥趸,在这次地震中差不多已经死光光。

    其实东京市的房屋大多数是木质结构,这种木质结构的房屋咋地震中基本上不会倒塌,就算是倒塌了也不会造城严重的人员伤亡,监狱就不一样,为了防备犯人逃跑,监狱使用的大多是砖石结构,结果在这次地震中,砖石结构的房屋损毁严重,整个东京市几乎十不存一,房子里的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们就算是不被房子砸死,也会在废墟中冻饿而亡。

    吉拉尔丁的救灾先从“秦军团”成员的家人开始。

    在整个东京市,有大约三万名“秦军团”成员,这些人的家庭受到优先照顾。

    其实不对能提供的帮助并不多,但起码有能维持生命的食品,以及临时提供的帐篷,这在地震刚过的东京已经非常难得。

    这些“秦军团”成员的家庭被优先转移到兰芳驻日司令部附近,这里的灾后重建工作会首先开始,将会有五到六个大型社区用来安置这些“秦军团”成员的家庭。

    所有的军医和随军牧师同时也全部出动,军医们忙着救助伤员,牧师们则要负责为那些在地震中罹难的遇难者操办后事。

    这一行动马上就改变了很多东京人对兰芳军队的看法,事实证明,不管是日本天皇还是兰芳国王,日本人并不怎么在意向谁效忠,关键是谁能为他们提供安定的生活,以及有希望的未来,以前是日本天皇给了日本人承诺,虽然还没有做到,但总算是还有希望能期待。秦致远给日本人的是雪中送炭,这和虚无缥缈的承诺比起来,似乎更能获得东京市民的欢迎。

    在这次大地震中,东京市的损失非常惨重,社会秩序几乎已经完全失控,和没有希望的未来比起来,眼前的困难似乎更加急迫。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大地震几乎破坏了东京市所有的政府机构以及工厂,大批工人失业,他们的房屋也在地震中损毁,财产已经损失殆尽,别说灾后创建,他们连能否生活下去都很成问题。

    为了稳定这些灾民的情绪,吉拉尔丁几乎是马上就推出了“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兰芳国内经常实施“以工代赈”,这个方法还是好处多多,首先可以稳定灾民情绪,让他们暂时能有活干,有饭吃,这也就少了很多隐患,至少他们不会为了一口吃的铤而走险。

    其实现在赈灾需要的物资还没有运过来,吉拉尔丁为了尽快稳定局面,拿出来的粮食是驻军的战备粮,这些战备粮大部分都是罐头,数量有些不足,质量上代还过得去。

    现在这时候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日本的经济体系被两任驻日司令搞得一团糟,就算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直接发放食品才是最靠谱的办法。

    吉拉尔丁雇佣的工人除了工作餐之外,每人每天还可以额外获得一个罐头,这虽然不够那些工人的家属们填饱肚子,但肯定是饿不死的。

    只要饿不死就有希望。

    地震后的东京百废俱兴,整个城市已经成了一片巨大的废墟,几乎所有的砖石结构房屋全部倒塌,木质结构的房屋虽然倒塌的并不多,但也没有逃掉随后的大火,比起废墟的清理工作,更重要的伤员的抢救和灾民的安置,逝者已逝c生者如斯。

    驻日司令部的军医们是最忙碌的,平均每名军医每天要处理上百名伤员,地震刚开始的三天内,很多军医连续不眠不休工作了三天三夜,已经有人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些人马上被树立为典型,在《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上大肆宣传。

    可以说那些曾经敌视兰芳政府的日本人对兰芳政府的改观就是从这些军医们开始的。

    其实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所有的军队也只有p一家会把野战部队投入到各种抢险救灾中,p这样做是因为生而俱来的光荣传统,是为了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所以每一次大灾大难都会成为凝聚民心的机会。而在日本,兰芳军队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带来的震撼就更大。

    兰芳军人因为地位颇高,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带着点高傲气质的。

    这个“高傲”和“傲慢”不一样,普通民众向兰芳军人求助的时候也会获得帮助,但同时也能感受到军人骨子里那种生人勿进的疏远,日本人对于这一点的感受更深。

    但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当绝望充斥着这个城市所有角落的时候,正是以前对日本民众“生人勿进”的军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正是这些军人们把他们的口粮让给了灾民才让数百万市民活下去,是他们把帐篷让给了伤员,让伤员们得到良好照顾,而自己风餐露宿,同样的又是他们把很多还被废墟埋住的灾民一点一点扒出来——

    真的是扒,现在可没有大型机械进行破拆,只能是肩扛手抬。

    这样的军人,哪怕是敌人,恐怕对他们的感觉也只能是又爱又恨吧。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一一一ver一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