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五章 实行屯田

作者:大金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写完便送给老汉,说:“有劳老主,转给唐先生,等两天我再来。”

    在回营的路上,朱元璋和李善长商议说:“要等唐先生,且在洪门住下。”

    李善长急了,说:“兵贵神速!如此等待下去,恐有不测。”

    朱元璋说:“是的,但军为谋用,勇而无谋,虽猛何益?我决心等唐先生,请勿多言。”

    第三天一早,唐仲实自己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大喜,迎进军营,宾主坐下,两人越谈越投机。

    朱元璋问道:“唐先生,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在危难之时统一,请教先生,我当如何呢?”

    唐仲实说:“这几个皇帝都爱护百姓,所以能做到统一。

    现在,你攻取城池,军纪良好,民心安定,这也是大好事,

    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对生产还没有信心,负担还很重啊!”

    朱元璋连忙说:“先生讲得好,讲得对。目前我的积蓄少,费用多,只好多拿百姓一点儿,

    我也想让百姓能够松一口气,只是目前尚无万全之计呀!”

    “将军,何不学曹操实行屯田?”唐仲实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一拍大腿,说:“好办法。”随后,朱元璋命令大将康茂才快速去办。

    唐仲实见朱元璋行事如此果断很受感动,于是就说:

    “现如今耕作仍是老办法,产量不能提高。

    拿水稻来说,从神农尝百草到如今,还是撒稻,这要改一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朱元璋说:“不是后话,现在就动手,我有办法!”

    原来,朱元璋少年时家贫,给财主家放过牛。

    有一次由于只顾玩耍,牛闯进了东家的“撒稻”水田,吃了一大片“撒稻”秧苗,等到发现时,太阳已落山了。

    朱元璋害怕东家知道后自己受皮肉之苦,就悄悄地下了另一块“撒稻”秧地。

    拔了几把秧苗,补插在秧苗地里,远看着也是绿油油的,就跟原来的一样,东家竟然没有发现破绽。

    朱元璋过了几天后再去看,那后插的秧苗渐渐由黄转青,竟然长得比“撒稻”还要好,秆子粗壮,叶子厚大。

    秋收时,那稻子就像狗尾巴一样沉甸甸的,每株要比“撒稻”多二三十粒,不到半亩地,长的稻要抵上一亩收成。

    唐仲实一听,连说:“将军好记性,这也许就是天意,小人愿意拿百亩水田试种。”

    “那就太感谢先生了。”朱元璋感激地说道。

    朱元璋带兵继续南行,唐仲实则在洪门向各家佃户宣传改“撒播”为“栽秧”的新育稻方法。

    “栽秧”高产,按原地约收税,若“栽秧”失败了,唐仲实和朱元璋愿意赔偿。

    当时,从洪门北到宁国、南到徽州的农民,都按照朱元璋的方法,把水稻的种植方法由“撒播”改为了“栽秧”。

    这年秋收,所有“栽秧”的水稻亩产量都比“撒播”的多收了五六成。

    朱元璋在戎马之际,重视发展农业,这件事被传了出去,那些割据一方的草莽英雄听了都不以为意。

    然而老百姓听了却都盼望朱元璋早日到来。朱元璋登基以后,就颁布命令,全国推行“栽秧”,这使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

    朱元璋在广纳贤臣的同时,还很注意军纪,并且能够虚心求言纳谏。

    他不断地整治着军队士兵的纪律,从而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在攻打和州时。

    由于军纪败坏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严重不满。朱元璋很是恼怒,立即责令诸将整顿军纪,使得百姓对他又增添了几分信任,自然也就拥护他们了。

    明朝建立后,统治范围扩大了,如何在世间纷纭新的争斗中掌握取得胜利的大计。

    这是朱元璋脑中不断思考的事情,于是,招贤纳谏为新政出谋划策便成了当务之急。

    朱元璋采用了各种方式求贤,比如说颁发求贤诏令,派使者到全国各地访求贤才。

    凡是所选的文臣儒士要在新王朝发挥才智,贡献所能。朱元璋任用陶安,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陶安是较早归附朱元璋的贤臣之一。在朱元璋渡江攻取太平后,儒生李习、陶安便率父老出城迎接。

    朱元璋第二天召见他们,谈论天下大事。陶安献策说:“当今四海翻腾,群雄并起,攻城夺邑,在争雄长。

    然皆好女子玉帛,无拨乱救民之心。将军您若能一反群雄所为,不烧杀掳掠,顺天应人,民心悦服,必能平定天下。“

    朱元璋问陶安:“我想攻取集庆,您认为如何?”

    陶安回答:“集庆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龙盘虎踞,又有长江为天然屏障,若攻取以此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一定会战无不胜。”

    朱元璋十分赞赏陶安的话,于是将他留在了自己的幕府中,遇事就同他商量。

    陶安在侍帝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为国家提出了许多可行之谋略,从而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十几年后,当朱元璋成就了帝业,他还曾追念说:“劝我创建帝王基业的是陶安啊!”

    此后,李习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他被任命为新建立的太平府的知府。

    朱元璋做事一向都是雷厉风行。年,占据应天后,朱元璋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

    消息被传开后,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谒见,朱元璋均加以录用。

    朱元璋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名儒秦从龙隐居于镇江,在命徐达率军去攻打镇江时,朱元璋特地嘱咐说:

    “镇江有一个名儒秦从龙,他才华横溢,你要设法找到他,并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

    徐达攻克镇江后访得秦从龙,朱元璋立即派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金银前去礼聘。

    当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还亲自到城门外迎接他。

    一年后,由于朱元璋善待自己的部下,部下邓愈又向朱元璋推荐了徽州名儒朱升。

    朱升早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他刻苦好学,至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乡贡进士第二名。

    朱升曾出任地州学正,后见天下混乱便弃官回到家乡,隐居于石门山,闭门著述。

    朱元璋早就听说江南文人才子众多,渡江以来一直留意求访人才。

    朱元璋对朱升的名声早已有所耳闻,现在又听了邓愈的介绍,知道朱升是个有才学的贤臣。

    朱元璋便微服从连岭出石门,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朱升虽身在山中,却时刻都在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也是有所谋划。

    他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了,就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第一计策是为了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计策是为了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

    第三计策是让他不要过早地吸引对手的注意力。

    这三计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

    朱元璋牢记于心,作为自己一段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

    朱元璋广纳贤士,表现得很谦虚,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提意见。

    他并不自高自大,对许多儒生他也都是亲自上门聘请的。

    那是在龙凤四年,朱元璋途经徽州时特意召见了唐仲实、姚琏等人,并询问了民事得失。

    (4月日到4月日)</p>龙腾小说免费小说阅读_www.ltxs.me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