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章 病已亲政

作者:淮左卧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来到长秋宫,皇后霍成君早亲自出迎,笑脸相待。病已笑道:“皇后,唤朕来因为什么事?”霍成君淡然一笑道:“臣妾能有什么事?还不是想陛下了。”病已大笑道:“朕上午才来过,皇后也学会骗人了?说吧,因为什么事。”成君屏退左右,挽着病已胳膊撒娇,“后宫人人都有孩子了,臣妾什么时候能有啊?”病已皱眉道:“这要看天意,不是人为能干预的。再说,王婕妤也没有子嗣,也不是你一个人,不必焦虑。古人常说,水到渠成。现在还不是时候,你先把身子调养好再说。”</p>

    成君苦着脸道:“思瑶姐姐虽然没有亲生的,但也有两个孩子啊!就臣妾什么都没有,哼!”成君坐在病已腿上,玉手拨弄着病已衣襟,粉唇嘟得老高。病已大笑道:“那你想怎么办?”成君大喜,忙附耳低语。病已眉头一皱,叹气道:“这不是朕的问题,是你身子虚弱,一直怀不上。就算朕日日陪你,也无济于事。你还是先调养身子,趁着夏季炎热,多动动。”</p>

    一提到走动,成君就头皮发麻,趴在病已胸膛道:“臣妾不想走动,动一动就出汗,我才懒得走动。”病已苦笑道:“你知道动一动就出汗,你还让朕动,就不怕湿你一身?”成君玉臂勾住病已脖子,凑近笑道:“陛下,臣妾想要孩子,不如把小公主交给臣妾养吧!”病已大惊道:“不行,现在奭儿已经搬出了披香殿,再让施儿搬走,王婕妤该抑郁了。”成君眉眼带笑道:“那咱们就自己生个。”</p>

    病已大笑,瞬间明白她的用意,点着成君额头无奈道:“你就是鬼机灵,声东击西是不是?那朕给你来个直捣黄龙!”鸳鸯帐里成双对,游龙戏凤正应时。折腾半日,香汗浸湿了床榻。</p>

    成君趴在病已胸膛低语:“陛下,听说有人参核臣妾的兄长,是不是因为墓地的事?臣妾一时糊涂,望陛下恕罪!”病已一愣,彻底明白她用意,漫不经心道:“其实也没什么,朕早就下令不准追究,不过右扶风是个一根筋,非要把这事抖落出来,朕没有办法,只好处置了一些人,替你哥挽回了颜面。”成君大喜:“当真?”病已点头道:“这件事丞相和御史大夫都知道,朕命他二人跟百官打招呼,没想到还是出了差错。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不必再提。”</p>

    事后成君命婢女涂春燕出宫拜见胡显,细细叙说宫中之事。胡显大怒道:“我早就猜到是韦贤、魏相等人从中作祟,往后定要给他们好看!”右将军霍禹无奈道:“他们位列三公,咱们轻易也不能动他们。还是等日后妹妹有了子嗣,再计较不迟。”</p>

    胡显冷笑道:“区区三公,屁大的官!当初你爹在世时,三公还不是随意罢免?别说三公,就是帝王,咱家也不是没废过!现在你爹刚走,这些人就在咱们眼里拉屎,怎么能做缩头乌龟?你堂堂男子汉,也不怕辱没了你爹的英明!派一个家奴就能收拾了他们!冯奴,这件事交给你去办!”冯子都忙谄笑应声。</p>

    六月,霍光去世已经三个月,病已正式亲政。三公九卿、执金吾、将作大匠、尚书令、御史中丞、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车骑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齐齐上殿议政。</p>

    当初病已曾游历三辅,深知民间疾苦,上朝第一日就下诏道:“朕即位以来,政务皆仰赖故大将军治理,百业俱兴,万民安乐。今亲理政务,当与百姓休养生息,去不急之务,削猛虎苛政,以法为纲,以仁为本,纲本并举,涣然与天下更始!今后每五日一听事,群臣皆可上奏言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才略之人,也可毛遂自荐,量材录用,以德为辅,才德并举。有司应论功行赏,论罪惩处,升迁有道,奖惩有制。凡为民请命,造福一方者,悉数擢拔,物尽其力,人尽其才。凡德行有亏,民怨极大者,当依法治罪,不容苟且。”</p>

    诏书下达,群臣沸腾,百姓议论纷纷。壶关三老更是赞叹道:“自汉兴以来,唯有孝文帝可与陛下相比,皆为中兴之主也!”</p>

    病已又召群臣议事,规定朝中文武每五日必要奏呈一事。御史大夫魏相上奏道:“陛下,天下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重在两样,第一是收入,第二是尊严。若年年五谷丰登,商业繁茂,百姓收入自然增多。如果这时打压囤积商人,物价自然降低,生活成本自然不高。从收入解决了百姓负担,百姓自然能够安分守己,辛勤耕耘。至于尊严,当重用贤才执掌决狱断刑,宽刑薄赋,惩处贪官恶霸,让官员、百姓都能依法行事,百姓自然拥戴,而民怨也能够发泄。”</p>

    病已赞叹道:“御史大夫见解独到,看来对百姓很关心啊!准奏!这件事交给丞相、大司农和廷尉去办。你们三位有什么想说的?”</p>

    丞相韦贤起身道:“微臣遵旨!微臣打算命督邮考核官吏,再从朝廷派出督导官前往监督。待考核完毕,再依照德才行三方面综合考量,向朝廷荐举人才。同时建立固定的升迁制度,让人才施展抱负,让庸才回家种地,让恶才付出代价。”</p>

    这时京兆尹赵广汉扬声道:“陛下,微臣有事向丞相请教。”病已准允。赵广汉不解问:“敢问丞相,如果官官相护,山头林立,上下一气,结党营私,该如何发觉?”韦贤一愣,笑答:“下有督邮、刺史监督,上有朝廷督察、御史巡查,他们岂敢上下一气?”赵广汉大笑道:“未必!当初属下在颍川时,有些人荼毒州郡,连刺史、太守都不敢过问。由此可见,丞相所谓监督形同虚设。一旦有人权利足够大,又待在高位足够长,自然有人争相依附,上下结党,一手遮天!”</p>

    想起大将军霍光,病已感慨万分,叹息道:“京兆尹有没有好的方法?朕听说你曾在颍川发明一样东西,可以让百姓随意检举,叫什么来着?”赵广汉忙道:“陛下,微臣称之为检举箱。只有让天下臣民都可以向朝廷提意见,揭发贪污,才能彻底瓦解官吏豪强勾结,横行不法的局面。凡是依据线索查明属实者,都可以前往官府领赏。官府严格保密,凡泄密者,严惩不贷,绝不宽恕。”</p>

    病已欣然点头道:“这个方法不错,不过还需要改进。万一真的官盗勾结,对百姓打击报复,谁还敢自投罗网?这样,今后允许匿名检举,只有如此,才能令豪强人人震悚,贪官心惊胆寒!”丞相韦贤欣然领旨。病已笑道:“大司农,对于御史大夫说的增加百姓收入的事,你就没有话说吗?”</p>

    大司农淳于赐起身道:“微臣已经想好。为促进五谷丰登,微臣请求兴修水利,疏通运河,向各地派出技工指导农桑。同时招抚流民,将官田赐给他们,另外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减免头三年租税。还有打压不法商人,为合理营商提供环境,促进商业繁茂。接着鼓励技工,重视手工技术,培养技工人才。说到这里,微臣要向朝廷举荐一个技工人才。”</p>

    病已大喜,急切询问。淳于赐笑上眉梢道:“陛下,此人就是河北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坊间称为‘织女’。织女是织绫技工,她发明了提花织机,据说能用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镊的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每匹锦绫耗时两个月,价值上万钱。听说故大将军和将军夫人曾多次召织女入府,整个京师大概只有大将军家有这种锦缎。”</p>

    病已感慨道:“按照这么算,一台提花织机一年得六十两银子,十台能得六百两。这比种田赚钱多了,十亩之田加三亩菜地年收入才五两银子。如果能把这个推广出去,多种棉花和蚕桑,百姓必能够大大增加收入。另外,种植棉花和蚕桑的百姓减免一年赋税,以后仍按照农田收税。少府,你执掌山林菏泽税收,你有什么意见?”少府宋畸忙领旨。</p>

    廷尉于定国主动道:“陛下,解决了百姓收入问题,应该让百姓活得更体面。微臣建议设置治御史审核廷尉府案件,由廷尉府审核全国案件。治御史直接向陛下负责,以免将来廷尉府与各州郡沆瀣一气,结党营私!”病已大喜,“准奏,还有什么意见?”于定国接着道:“微臣以为地方多有瞒报案件的情况,应该想办法治理。当初孝昭帝在位时,各级官吏视百姓为洪水猛兽,一旦遇到大案,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第一时间欺压瞒报,不准下情上达。微臣建议准许廷尉府派人前往各州郡巡查决狱断刑,如果有欺瞒,立刻上报。”</p>

    病已想起当初游历三辅,多次给三辅官员去信,希望为冤案平反,可惜一直没有回信。拍案怒道:“这个方法好,就是要杀杀这帮歪风邪气!立刻在廷尉府设置四个廷尉平,秩六百石,年年巡查各郡国狱。八府巡查与廷尉平巡查相互配合,一个访查民情,一个访查狱情,一旦发现问题,立刻上奏。”</p>

    宗正刘德趁机上奏道:“陛下,除了为百姓增加收入,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还应该给天下万民上升之路。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百姓没有上升途径,早晚必反。唯有让真正的人才能够施展抱负,为朝廷治理出一份力,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大治!微臣以为这方面,太常应该最有想法。”</p>

    太常苏昌忙起身道:“微臣以为……要想让天下士人有晋升之途,应该完善朝廷的选官制度。之前朝廷选官主要以察举为根本,配合以任子、荫袭、赀选、征辟、上书拜官等。其中孝武帝规定地方郡守每年每二十万人中要荐举一人,供朝廷录用。微臣以为可以适当缩小人口,每十万人荐举一人。”</p>

    病已摆手道:“这种方式会不会使地方官为了应付朝廷滥竽充数?朕记得武皇帝时,设立太学、郡国学,让天下百姓学习儒家典籍,每年集中参加考试,合格者录取,为备选官员。朕的意思,扩大太学和郡国学规模,每县依照人口设立县学,让百姓人人有书读,人人会写字。然后集中参加考试,合格者立刻放到地方担任官吏。历朝历代喜欢愚民,认为百姓无才便安乐,更容易统治,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百姓懂得明辨是非,才能促使国家走向富强。先帝设太学、郡国学,不正是鲜活的例子吗?”</p>

    太仆杜延年笑道:“陛下英明!微臣以为可以在太学召集儒生讲解经文,促进儒学传播,统一各派思想,为太学教材制定统一的范本。否则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既不利于各地考试,也不利于朝廷思想。”病已诧异道:“试举一例。”杜延年感慨道:“以《尚书》为例,如今有欧阳氏、夏侯始昌和夏侯胜三家学说。但孝武帝晚年,鲁共王坏孔子宅,曾得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文字不同,儒生博士相互辩诘,互不承认,以至于古文《尚书》至今没有被列入官学。”</p>

    病已听得眉头紧皱,想起当年自己在廷尉狱写的字,突然一拍大腿道:“这个很好解决,朕召集五经博士前来未央宫讲经议论,如果能说服群臣,就海纳百川,都列为官学。另外,为促进典籍传播,朕想到一个方法,能不能把小篆字体简化,统一文字?”群臣面面相觑,都一头雾水。病已笑道:“朕当初在牢狱时曾学习写字,可惜篆文难写,始终没学会。后来朕胡乱写了一些字,字体扁平而宽臃,圆润而简洁,易于记忆。如果能把篆文简化,或者异化,朕以为必然能够促进文化典籍传播,使百姓也能够学习典籍。”</p>

    众人听得一面懵,唯独丞相韦贤大笑起来。众人急问,韦贤娓娓道:“启禀陛下,当初秦朝有个内史,名叫程邈。他因罪被始皇帝关入大牢,于是突发奇想发明了隶书。当时始皇帝想统一文字,于是在全国推行小篆。无奈篆文复杂,不利于记忆,效率极慢。程邈为了减罪,将小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创造出书写便利、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字体笔画平直,长扁不一,还没有固定的模式。”</p>

    病已大喜道:“如果委托丞相去做这件事,你能不能做成?”韦贤笑道:“当然,微臣必然让大汉的隶书更加工整精巧,富于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只是微臣得致仕还家,潜心钻研。”群臣大惊,自汉兴以来,还没有丞相主动辞职的。病已也犹疑再三,叹息道:“这件事容朕考量,明年再议。”</p>

    </p>龙腾小说免费小说阅读_www.ltxs.me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